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们还缺了点什么?

2016-06-01 12:53:00
Amber
原创
2554
摘要:这两天,笔者有幸参与了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全球能效峰会。会议现场除欧洲运营商巨头外,还有来自国内的腾讯、中移动、华为等优秀企业代表,各位业界专家的发言也让人受益匪浅。会议现场,可谓感受良多,具体内容这里不细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举办方的官网查看。华为和ITU共同推出的一套能效理论算法令人耳目一新,在笔者印象里,这也是首次由中国企业在能源领域发起的全球性标准。

这两天,笔者有幸参与了在西班牙马德里举办的全球能效峰会。会议现场除欧洲运营商巨头外,还有来自国内的腾讯、中移动、华为等优秀企业代表,各位业界专家的发言也让人受益匪浅。会议现场,可谓感受良多,具体内容这里不细说,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举办方的官网查看。华为和ITU共同推出的一套能效理论算法令人耳目一新,在笔者印象里,这也是首次由中国企业在能源领域发起的全球性标准。


借这件事,笔者也将最近几个月的一些思考分享出来,与业内朋友共同探讨。


 

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哪里?

 

还记得几年前,笔者曾和某国际组织的主席聊过,能否由国内企业主办一些该组织的活动,并担任一定职务。主席坦言:我个人非常欣赏并且感谢你们的努力,但是,你知道的nicolas,你们的(该组织为学术组织,会员的贡献主要为各种论文和研究成果,成果对会员免费开放)贡献实在是太少了,大家不会同意的。这段话至今想来仍记忆犹新,羞愧的同时也有深深的无奈。

 

事实上,如果有人对类似的国际组织有过了解的话,会发现几乎80%以上的贡献(论文、实验数据、研究成果、创新应用等)都来自欧美学者。即使有来自国内的一些学术成果,也大多来自大学里教授们的纯理论研究,而来自企业的,尤其是工程应用领域的知识贡献,少得可怜。

 

于组织无丝毫奉献者,有何资格索取利益?

 

说起对世界的贡献,我们能想到什么?四大发明?


你不能怪别人对你歧视。就拿国内的互联网来说吧,互联网是别人发明的,门户网站、视频网站、社交软件,几乎所有主流玩法都是别人发明的。而早期的海龟玩家们无非是把美国的东西复制到中国,而众多跟随者继续演化出各种本地化版本。上个月,阿里加入国际反假联盟(IACC)时,美国时尚品牌Michael Korsy愤而推出,这就是基于欧美大多数国家的普世价值观--抄袭者(或纵容假货者)没有入场的权利。Google们已经开始研究无人驾驶、量子计算机的时候,我们的企业为什么还在被假药,假货之类的丑闻纠缠?

 

其实早期的国内通信企业也好不到哪去,大家都是从模仿跟随起步。但几十年过去了,华为、中兴等一大批国内通信企业早已经走出国门,甚至开始抢占欧美厂家的传统市场。所以,颠覆传统产业也好,互联网+也罢,世界那么大,先走出去看看再说吧。

 

有实力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就像某欧美厂商曾私下评论华为,“以前,我们会拆开他们的产品,看看有哪些地方抄袭了我们;而现在,我们会拆开他们的产品,看看又有什么新东西”

 

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是走向海外最大的障碍

 

国人常常希望有更多的企业能走出中国,走向国际舞台,但这首先要解决专利问题。对专利的保护,和对知识产权的尊重程度,可能是中国企业在这一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

 

笔者不止一次在国际展会上看到有中国企业因为专利问题而被主办方勒令下架,有时甚至还会叫来警察,而那些来自国内的老板们却躲在人群里不敢露面。专利诉讼也好,专利讹诈也罢,你不敢露面本身就是胆怯。这就像不少落后国家的海关敢勒索中国人一样,没问题你怕什么?

 

最近,前脚刚被美国调查的中兴,后脚就要起诉360手机抄袭自家努比亚的小红点设计了。这就看出专业选手和业余选手的差别,他们已经在一次次的国际诉讼中学会了如何保护自己。构筑专利长城,交叉授权,专利付费,一旦适应了这些国际通用的玩法,中国企业同样可以利用规则保护自己打击对手。

 

不过专利也是有差别的,比如国内玩轻资产运作的互联网背景公司,所谓的手机专利大多是外观设计专利,换个颜色、改个边框什么的,属于华强北的山寨创新水平(笔者一直认为,华强北的山寨产业链是非常具有创新意识的,只是缺乏法律保护)。而真正有价值的则是技术发明方面的专利,比如算法、协议、底层架构、创新工艺和电路拓扑等。

 

尊重知识产权才有创新的土壤

 

如何实现技术创新和突破?

 

首先,企业要有长期投入的心态,不能老想着资本运作,捞一笔就走。板凳要做十年冷,长期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能轻易实现的创新和突破也必然是最容易仿制的,只有打造出坚实的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金字塔基座,才能在塔尖取得一点点闪耀的锋芒。“万丈高楼平地起,主要还是看地基”。下面这张华为的海报就是对这种企业文化的阐述。


 

想要有真正的科技创新,首先要尊重人才。对人才的尊重首先体现在对知识的态度上。在全世界,哪怕是最落后的非洲,书籍都是最昂贵的商品之一。而中国的书籍几乎是全世界最便宜的,知识的廉价超乎想象,这也是为什么莫言会感叹:诺贝尔文学奖还不够在北京买套房。国内几十元的书籍,在海外动辄要上百或者数百元。而国内很多大学生应该都有在大学里购买海外影印版教材的经历,对知识产权的不尊重,即使在大学里也难以改变。

(再比如笔者原创的文章,点赞和转发其实都是对作者很好的鼓励,虽然不靠码字赚钱,但对于愿意打赏的读者,Nicolas还是要赞一声,“好汉子,真土豪!”。)

 

但这并不是我们的传统。

 

恰恰相反,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对知识、对文字顶礼膜拜乃至神化的社会。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励志,是“笔落惊风雨,下笔如有神”的浪漫,是“仓颉造字,而鬼神哭”的历史,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信仰。



 

传统的中国人,其实都是“拜知识教”的信徒。过去的两千多年里,中国一直都处在事实上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就是权利。“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宋朝皇帝的劝学诗就是最好的诠释。而在民间,“字纸”不可亵渎的观念更是根治在老一辈人的心中。

 

北大原校长蔡元培先生,就曾因“讲义收费”之事与学生们闹翻,一度愤而辞职。要知道,那可是在我们教科书里黑暗腐败的“北洋军阀时代”,即便是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教育家也明白“知识有价”的道理,而学生逼着校长(还是教育部长级)辞职,现今读来可谓奇闻。(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看看文末关于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

 

一个不尊重知识产权,不保护原创的国家,民众的创新力从何而来?

 

对企业最好的保护就是给予公平竞争的权力

 

笔者不明白为什么总是有人喜欢打着保护国产品牌,支持国货的理由来推销产品。都什么年代来还玩这套,又不是“万里长城永不倒”的80年代,还需要拿民族主义来刺激消费者?

 

什么是民族主义?笔者认为不是拿国产化来做噱头,不是给消费者打鸡血,希望大家都是国货脑残粉。质量不好凭什么买你的,把所有国外同行都赶出去你就是老大了?你以为你是百度啊?

 

民族主义不是躲在家里祈求长城的保护,而是把自己的坚船利炮开到昔日列强们的家门口。

 

而要做到这些,对于游戏规则制定者来说,首先要给予大家公平竞争的权力。可以“反垄断”,不可以“保护主义”;可以“专利保护”,不可以“恶意诉讼”(不用意外,有些西方公司就靠打专利官司来赚钱);可以“严格执法”,不可以“区别对待”。创造一个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防止劣币驱逐良币,比给予补贴优惠更重要。而近年来的一些新闻,无不反映出这种市场规则缺失和滞后带来的影响,如深圳的士司机抵制专车的活动,交警查禁电动车却变相打击了快递行业,等等。

 

对于市场玩家来说,想要做伟大的企业,先要有公平竞争的心态,不能寄希望与市场的怜悯和保护。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更敢于直面来自不同国家对手的竞争。

 

做一只特立独行的,而不是站在风口的猪

 

优秀的组织要具备同化的能力,就像各国的大革命时期:革命熔炉,锻铁为钢。就是“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我所用”。在企业,就是相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就是强化凝聚力,“力出一孔,利出一孔”。

 

但同时,优秀的人才要具备抵御负向同化的能力,保持思想的独立性,或至少具备独立的分辨能力和思考能力。在不好的环境中要“出淤泥而不染”,在优秀的环境中要如饥似渴的汲取养分。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机会面前不做投机,在低谷中寻找机会。不光是对人如此,对企业的战略制定同样如此。

 

例如某企业09年重新进入UPS市场以来,短短数年,就在某一领域取得了国内市场销售额第一的业绩。说起来,无外乎市场的选择定位,战略聚焦,压强原则,长期坚持集中火力攻击一个缺口。这些步骤看似简单,但背后对市场的选择定位足见其功力。

 

当所有人都争先恐后站在风口的时候,从技术先进性、市场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预判,发现市场隐藏的机会点,并果断坚决进行战略投入。也许就是那些大企业成功的关键。

 

在日本,有很多百年甚至数百年的老字号,包括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有1400多年历史的建筑企业金刚组。你很少看到日本人对于互联网的狂热。天生保守也好,市场不足以支撑也好,不可否认,除了美国,最好的企业家大多集中在日本。比起“不忘初心,坚守理念”,中国的一些企业瞬间被秒杀至渣。



 

在德国,有许多村庄级的小企业,他们的对外展示的业绩不是每年的销售额,而是占据全球市场的份额。你能想象中国的乡镇企业如此霸气侧漏的时候吗?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这也许就是这类“只做好一件事”的小而美企业基业长青的秘密。

 

前两天,新华社首次对任正非进行了专访,有人将华为的成功总结成三个字:傻,痴,憨。

 

慢一点,傻一点,不抢风口,专注于自己的道路,管它东西南北风,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又何妨?

 

附:北大“讲义风波”,原载民生周刊

 

191719日,蔡元培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并提出了两项改革计划:“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改良讲义”一项,竟在北大掀起了一场牵涉到整个北京学界的轩然大波。

 

   191691日,正值秋季开学之际,蔡元培收到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的电报:“国事渐平,教育宜急。现以首都最高学府尤赖大贤主宰,师表群伦。海内人士咸深景仰。用特专电敦请我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一席,务祈鉴允,早日归国,以慰瞻望。”

 

    从德国留学归来的蔡元培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欣然就职,并于191719日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上发表了《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在演讲中,蔡元培提到了他的两项计划:“一曰改良讲义”、“二曰添购书籍”。此后,蔡元培在北大展开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仅“改良讲义”一项,竟在北大掀起了一场牵涉到整个北京学界的轩然大波。

 

    “讲义费”引发辞职风波

 

    老师将授课内容形诸文字后油印或铅印发给学生,称为讲义。按照当时的规定,大学教授一般都会在课堂上免费发放讲义,这项规定由来已久,北大学生早就习以为常。

 

    然而,19221012日,北大新学年开学教授评议会上却通过了一项新的规定:从本学期起对学生收取讲义费,发给讲义券,以券领讲义。

 

    “讲义要收钱啦——”习惯于免费的学生们纷纷表示了强烈的不满。1017日下午,数十位学生涌入红楼请愿,抗议讲义收费;次日上午,又有学生代表来到校长室,要求立即取消讲义收费。迫于压力,蔡元培不得不向学生允诺:三日内暂不收费,三日后如评议会坚持收费,则此三日内全校讲义费由他个人承担。

 

    蔡元培的让步并没有让冲动的学生满意,学生代表们寸步不让地守在校长室门口,要求立即停止收费。几百名学生聚集在走廊上,顺势呐喊起哄,场面十分混乱。

 

    面对这一场景,蔡元培勃然大怒,不仅将写好并签了字的三日内不收费的字据撕去,还拍案而起,捋起袖口向学生吼道:“我跟你们决斗!”

 

    因主张“兼容并包”而被戏称为“好好先生”的蔡元培校长竟也有金刚怒目的时候,这让学生们有些害怕,便纷纷散去。但蔡元培余怒未息,于次日递交辞呈,要求辞去北大校长一职:“废置讲义费之事甚小,而破坏学校纪律之事实大,涓涓之水,将成江河,风气所至,将使全国学校共受其祸……此皆由元培等平日训练无方,良深愧惭……迫不获己,惟有恳请辞职。”

 

    接着,北大总务长蒋梦麟、图书馆主任李大钊等人分别宣布“随同蔡校长辞职,即日离校”;北大全体职员发布《暂时停止职务宣言》。连身在济南参加全国教育会联合会的胡适都收到了北大教务处电报:“为讲义费哄闹,校长以下皆辞职,请速回京。”

发表评论
评论通过审核后显示。